請求中國停止以粗暴武力對待藏人。

請求中國停止以粗暴武力對待藏人。
「西藏不會脫離中國獨立。」

大陸投資環境目前仍存在


缺水缺電危機
  • 動輒查廠查 稅、
  • 侵占坑騙充斥、
  • 官員貪污腐敗、
  • 人治色彩濃厚、
  • 貧富差距擴大、
  • 失業人口攀升、
  • 流民四處流竄、
  • 社會治安惡化、
  • 缺乏人權保障等問題,
台商不可不慎

2007年12月14日 星期五

白色恐怖時代

mk2490087.jpg
去蔣化運動,一波接著一波,其實這是落實轉型正義的必然。過去國民黨長期一黨專政,留下許多後遺症,比如說黨產,18%等不公不義的事,但是時間久遠,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,也因此民進黨政府一路走來百般受阻。要帶您一起來了解。白色恐怖時代,綠島成為許多政治受難者,不堪回首的記憶。國民黨用國家暴力,企圖消滅蠢蠢欲動的民主火 種
  • 1980年美麗島大審期間的林宅血案,
  • 還有1989年鄭南榕自焚的發生
一九五○年五月十三日,正值白色恐怖風聲鶴唳的時刻,許強、胡寶珍、蘇友鵬等台大醫師,因涉及郭琇琮叛亂案被叫進院長魏火曜的辦公室,四人旋即遭到逮捕下 獄甚至是處決的命運;這一天不僅是他們醫學專業生涯的轉捩,在近代台灣史上亦深具意義,用作者藍博洲的話來說:「日據以來所養成的一整個世代的台灣醫界良 心,也隨著這套的政治肅清而消失了。」


表面上抗爭,實際上,卻燒亮了反對運動。過去中華的東西叫做文化,扯到台灣的 就是通俗,民進黨執政後,多元聲音百花齊放,檢討不公不義的聲浪,也跟著高漲,但改革路上,卻遇上不少阻力。當轉型正義遇到改革陣痛,或許,我們可以解讀 為過渡現象,但不管藍或綠,至少要有一個共同責任,那就是把成熟的民主制度,交給下一代。

在台灣「白色恐怖」一詞大多用來稱呼中華民國政府在1950年代的臺灣對共產黨臺獨民主改革等政治運動及嫌疑者的迫害。

對於五○年代白色恐怖時期,因思想遭羈獄三十四年又七個月的受難人林書揚曾說:「他們的名字長年來沉埋在歷史的黑暗底層,這些人不是一般公式中的英雄聖賢,而是尋常有骨有肉、有血有淚的人」。


書名: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 : 五○年代白色恐怖下受難的高貴靈魂
作者:藍博洲著
出版者:台北縣中和市 : INK印刻出版;[桃園縣桃園市] : 成陽總經銷
出版年:民94
索書號:857.85 4443-1
館藏地:醫圖

內容介紹:

讀書人檔案/記者伍崇韜報導

如果我們想要探尋我們被埋葬的過去,那麼,我們就得以挖掘的方式進行。──班雅明
上月下旬,《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》(印刻版)默默在書市上架,在尋找被湮沒的台灣史與台灣人的漫長路上,大鬍子藍博洲獻上他的第十六部調查報告。
新書敘述大半世紀前台灣四位醫界秀異分子──郭琇琮、許強、蘇友鵬、胡寶珍,四位系出台北帝大醫學部(今之台大醫學院),他們的生命迭經日據、二戰、光復和二二八事件創擊,在追尋國族認同過程中不斷備受困頓,最後在政治整肅中逐一葬送生命或青春。
對於五○年代白色恐怖時期,因思想遭羈獄三十四年又七個月的受難人林書揚曾說:「他們的名字長年來沉埋在歷史的黑暗底層,這些人不是一般公式中的英雄聖賢,而是尋常有骨有肉、有血有淚的人」。

追尋不同社會理想 四菁英消失
《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》寫的正是一群「有骨有肉,有血有淚」的青年,一如藍博洲之前的報導文學作品《幌馬車之歌》(時報文化版)中的鍾浩東、蔣碧玉,《消 失的台灣醫界良心》中四位醫生故事,映照出當年台灣菁英如何選擇相異的社會認同和理想,也唱出親人遺族和同志的悲沉之聲。
藍博洲的二二八和白色恐怖書寫,慣被視為深具真實性的報導文學,甚至是「真實的小說」,自十七年前震動國內文史界的《幌馬車之歌》伊始,藍博洲就沒放下過 十字鎬,不斷在歷史荒塚中探索白色恐怖,以筆或鏡頭重現那些逝去或已然衰老的受難者,清楚記錄他們在那個大時代悲劇裡的瘖啞證詞。

侯孝賢:世界需要這雙歷史之眼
「歷史就是要有像藍博洲這般一旦咬住就不鬆口的牛頭犬。在追蹤,在記錄,在釘孤隻。凡記下的就存在。」導演候孝賢曾這樣形容「藍波」藍博洲:「凡記下的, 是活口,是證人,不要以為可以竄改或抹殺,這不就是歷史之眼嗎?我無法想像,沒有這雙眼睛的世界,會是怎麼樣的一個世界!」
就藍博洲自己而言,那些書寫和訪查研究,其實是一段漫長艱困旅程。從口述歷史到田野調查,像與時間賽跑般追訪倖存者,如情報遊戲般一磚一瓦拼湊蒐集資料, 一直到更嚴酷且無所不在的生活壓力,十七年間,由青年走進中年的藍博洲,不僅得面對學術和政治主流兼相排拒,多數時間還得承受生活接近清貧。他說,「生命 本來就不安定的,也是自己的選擇,以前搞社運、報導和寫作的朋友,好像本來就要認窮。」
老左派 遭學術、政治主流排拒
即使部分學者推崇他的工作,例如學者呂正惠說,作為一個「尋訪」歷史的人,藍博洲的「客觀性」至少不會低於現在的許多「歷史系」,我們不能因為「不喜歡」他所訪問出來的「歷史」而否認這一點,但對「藍波」而言,那些未見公允的品評,仍可透過一些尋常對話繃緊他的尊嚴。
例如,他的調查與研究成果仍鮮少被中央研究院、國史館或二二八相關基金會正視。一次他遇見某位專治台灣近代史與二二八研究的政府首長,對方回應一句「喔,你的文筆很好」,他只搖頭苦笑。
這有點造化弄人。解嚴前後的民主抗爭時期,輔大法文系畢業的藍博洲先後投入勞動黨和《人間雜誌》,他是台灣近年少數具真知且具行動力的左派,但政權輪替 後,不少左派摘不去被人套住的統派高帽,民進黨只精確地以消費二二八累積政治動員能量,但白色恐怖歷史涉及紅色中國,綠營態度自然冷淡。

洗滌歷史煙塵 重新找到自己
以白色恐怖研究而論,創於一九八五年的《人間雜誌》是突破戒嚴封鎖進行調查報導頭號旗手,而藍博洲不愧人間健將,現實生活以外,相對於陳映真形容更年輕一 代文學工作者的「只有現代式,沒有歷史」、「是脫光了衣服站在鏡子前面,凝視鏡中自己的身體與慾望」,藍博洲顯然比他們來得幸運。
新一代得面臨的問題,是現在經濟結構及生活方式的結果,十七年前的藍博洲,至少在從煙塵中洗滌重現那些名字與故事的過程中,找到無限豐富地教育了自己的歷史,同時找到新的生命與身分認同。

資料來源【2005-07-10/聯合報/C6版/讀書人周報】

書評:
不信人心喚不回 /劉士永(中研究台史所助研究員)

一九五○年五月十三日,正值白色恐怖風聲鶴唳的時刻,許強、胡寶珍、蘇友鵬等台大醫師,因涉及郭琇琮叛亂案被叫進院長魏火曜的辦公室,四人旋即遭到 逮捕下獄甚至是處決的命運;這一天不僅是他們醫學專業生涯的轉捩,在近代台灣史上亦深具意義,用作者藍博洲的話來說:「日據以來所養成的一整個世代的台灣 醫界良心,也隨著這套的政治肅清而消失了。」運用報導文學及口述歷史的書寫手法,藍博洲以五○年代幽闇恐怖的政治氛圍為背景,凸顯這四位醫師獻身台灣社會 的悲天憫人性格及其在殘酷政權下的宿命。透過側寫這四位醫師的生命史,作者展現了書中主人翁的人格特質,亦隱約勾勒出日據後期台灣醫界人物共同的成長背 景,並為當前沉淪中的台灣醫界,點明那個醫師世代曾經擁有之「良心」為何。
藍博洲不僅僅以十數年的時間寫作全書,為此書所投入的資料收集與訪談功夫,亦著實令許多自認是史學工作者的人感到汗顏。交雜著小說文學的感性與歷史書寫的 細膩考證,作者企圖呈現台灣一整個醫療精英世代的無奈,也指控白色恐怖下的政治整肅是讓台灣醫界良心消逝的關鍵因素。然而白色恐怖不僅僅腰斬這幾位台灣醫 界的典範人物,同樣也澆熄了醫師或醫學生關懷社會的熱情,從而破壞了形成醫界良心的結構因素。於是社會主義、民族主義、反資本社會等深刻的思想及政治議 題,乃至於新文化運動、民眾教育等社會參與,不再是醫界人士間論理辯難的主題,也不再是醫界自詡為社會菁英及良心的表現手法;取而代之,醫學生退縮到實驗 室和治療儀器間磨練技藝,醫師們則汲汲營營於體制內的名望與收益。從醫界風尚丕變的角度來說,郭琇琮、許強的遇難,以及胡寶珍、蘇友鵬等的冤獄和日後的沉 潛,其實也標誌著五○年代以來,台灣醫界從社會與知識菁英的代表,逐步地自我庸俗化而遭社會質疑的因緣。
文以載道,以人物為出發點撰寫這本《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》,作者當然有現實的目的,誠如其〈後記〉所言:「希望它能對年輕一代的醫學生,起到一定的歷史召 喚的作用。」然而,像是郭琇琮、許強這樣的醫界典範人物能在歷史舞台上出現,不純然是因為他們具有獨特的個人「氣概」,也必然有相應的教育及社會結構讓他 們發光散熱。日據時期以醫學教育培養台灣社會領導階層的殖民目的,和三○年代以來蔚為知識界風尚的人道關懷及社會主義精神,正是讓當時醫界精英得以成就歷 史典範的結構要素。睽諸當前醫療商品化、市場化且高度資本化的現實,這般「不信人心喚不回」的人本期待,恐怕也只能徒呼負負於「青史盡成灰」了。

資料來源:【2005-08-14/聯合報/E4版/讀書人 書評花園】

沒有留言: